中國美學意識的覺醒——《詩經》美學思惟研討
作者:黃玉順
來源:作者授權儒家網發布,原載《理論學刊》2023年第1期
【撮要】甲骨文包養網單次“美”字的出現標志著中國美學意識的萌芽,並且是與“善”聯系在一路的。此后的傳世文獻《易經》《尚書》沒有“美”字。《詩經》出現大批的“美”字,并且不再與“善”相關聯,而是由更高的價值詞“好”來統攝。這意味著中國美學意識從品德意識中獨立出來,標志著中國美學意識的覺醒,這是中國美學思惟的真正開端。《詩經》一切“美”字都描述人,包含女性之美和男性之美,表白中國美學思惟一開始就不是藝術美學,而是“人的美學”。這意味著中國美學意識的覺醒是人的覺醒,其內涵是人的感情的束縛,尤其是男女愛情的不受拘束表達。是以,《詩經》里的“美”字所有的出現在《國風》中,這意味著中國美學意識起首出現在平易近眾中,即并不是后儒解釋的倫理政治思惟。同時,《詩經》不僅開始具有詩歌藝術的詩學反思,並且開始具有詩歌藝術的美學反思,便是藝術美學思惟的萌芽。
引論
中國最早的詩歌總集《詩經》有沒有美學思惟?有學者認為:“《詩經》沒有理論形態的美學思惟,但它作為人對現實的審美產物,其自己就蘊含著非常豐富的審好心識和潛美學思惟。”[1] 這里正確地區分了“美學”(esthetics)與“審美”(appreciation [of the beauty]),但說《詩經》只要“潛美學思惟”而沒有“美學思惟”,這取決于何謂“思惟”。其實,思惟(thought)未必有體系化的“理論形態”;否則,就連周公、孔子也都沒有思惟了。本文將剖析證明,《詩經》不僅具有審好心識,並且具有美學思惟。
但是包養網dcard,葉朗師長教師的名著《中國美學史年夜綱》第一章為“老子的美學”,第二章為“孔子的美學”,沒有列進時代更早的《詩經》。這是因為,在他看來,“中國古典美學的發端時期”始于年齡末期,“這個發端是哲學的發端”,“這個時期的美學家如老子、孔子、《易傳》作者、莊子、荀子等都是年夜哲學家”,“他們的美學是他們的哲學體系的一部門”。[2] 照此懂得,《詩經》既然不是哲學著作,當然也不克不及算是美學著作。但問題是:何謂“哲學”?假如哲學和美學都意味著反思(reflection),那么,《詩經》也有反思,包含對審美的反思。美學不是審美,而是對審美的反思,即明確地意識到“什么是美的”,從而明確地給以“美”的評價,其關系是:美學—反思→審美—鑒賞→事物。由此可見,漢語“美”這個詞的出現即標志著中國美學意識的誕生,這可以追溯到甲骨文。[3] 具體到《詩經》,同樣應當留意美學與審美的區分,尤其應當留意“美”這個價值判斷詞的意蘊。
于是,一個現象顯得非分特別觸目:盡管商周時代的甲骨文就已經出現“美”字,但是,中國最古的傳世文獻《易經》(古經部包養sd門)、《尚書》(今文)居然絕無一個“美”字。[4] 這表白《易經》與《尚書》尚不具有美學意識,也沒有反應出那個時代的美學觀念。但是與此同時,《詩經》卻出現大批的“美”字(共40次)。已有學者指出:中國“美的觀念定型在美字上”;“在《風》里,‘美’才豐富地展現開來”。[5] 是以可以說:《詩經》的美學觀念標志著中國美學意識的覺醒,這是中國美學思惟的真正開端。
關于《詩經》的美學思惟,還應留意兩個區分:
第一是“美學”與“藝術美學”的區分。這是與“審美”與“藝術審美”的區分相對應的。審美并不等于藝術審美,美學并不等于藝術美學;美學是對審美的反思,藝術美學是對藝術審美的反思。《詩經》盡管在明天被視為一種語言藝術作品,但它的審好心識和美學思惟并不等于藝術審美和藝術美學,因為《詩經》當中“美”字的重要運用對象并非藝術,而長短藝術的事物,尤其是人自己包養犯法嗎。由此可以說:中國美學思惟的開端并不是藝術美學。
第二是《詩經》自己的美學思惟與古人的美學思惟之間的區分。(1)在既有的《詩經》研討中,“美學”這個詞語所指的往往并非《詩經》自己的美學思惟,而是古人的美學思惟:諸如“《詩經》的美學意義”[6]、“《詩經》的美學價值”[7]、“《詩經》的美學意蘊”[8]、“《詩經》的美學闡釋”[9],等等,都是古人以某種現代美學的觀點往研討《詩經》的審美,即“從美學的角度剖析《詩經》客現存在的美的形態”[10]。(2)同時,在既有的《詩經》研討中,“美學”還有別的一類所指,至多從其標題的措辭來看,確實是指《詩經》自己的美學思惟(實質上是詩人的美學意識)[11],這才是本文要討論的問題。
但是這類文章的實際論述,往往混雜了上述種種區分。例如,有學者從四個方面討論“《詩經》的美學內容”,即“‘和’的審好心蘊”、“‘憂患’意識與‘美刺’問題”、“‘比興’問題”和“‘年夜’‘清’‘宜’”的“審好心識”[12];這不僅混雜了“美學”與“審美”,並且“和”“憂患”“美刺”(此“美”意為稱頌)“年夜”“清”“宜”等也不克不及說就是美學概念。有學者認為《詩經》具有“虛實美學”,因為“所謂虛與實,是一組相對的美學概念”[13];可是,“虛實”在什么意義上屬于美學概念,這是難以證成的。還有學者認為,“和”也是“美學思惟”[14];可是,中國哲學史的研討也年夜談“和”的問題。有學者認為《詩經》具有“性命美學意識”,因為它所描寫的那些“富有性命活氣的審美對象中隱含著周代貴族積極向上的性命熱情和安康開闊爽朗的性命尋求”[15];這不僅混雜了“美學”與“審美”,並且也不克不及說“性命熱情”“性命尋求”是美學問題。有學者說“《詩經》奠基了中國美學精力中的蘊藉美、天然美和中和美的特質”[16];可是,“蘊藉”“天然”“中和”這些詞語怎么就是美學概念,而不是倫理學、知識學甚至普通哲學概念?有學者討論《詩經》里的“美學語匯”,包含《頌》里的“皇皇”,《雅》里的“威儀”[17];可是,“皇皇”“威儀”怎么就是“美學語匯”呢?這般等等,足見既有的《詩經》美學思包養價格ptt惟研討領域的概念混亂。
一、“美”與“人”
解讀《詩經》的美學觀念,一個不成忽視的事實是:《詩經》中的“美”字,所有的都出現在《國風》中,而不見于《雅》《頌》。這就提醒我們:在閱讀后世的注疏時,必須摒棄漢儒以來的那些“后妃之德”之類的倫理政治說教。這一點,其實早已是現代學者的共識。在這個問題上,朱熹的《詩集傳》盡管還做得不夠徹底,但較之毛亨、鄭玄和孔穎達的《毛詩正義》更接近本相,在必定水平上還原了《國風包養犯法嗎》的本來臉孔。朱熹指出:“風者,風俗歌謠之詩也”[18];“凡《詩》之所謂‘風’者,多出于里巷歌謠之作,所謂男女相與詠歌,各言其情者也”[19]。這就意味著:中國美學意識的覺醒,起首出現在平易近眾的意識中,而不在貴族的意識中,即并不是后儒所說的倫理政治思惟。
綜觀整部《詩經》,一切“美”字都描述人,而不描述其它事物。這是一個極為主要的事實,表白中國美學思惟一開始就不是藝術美學,而是“生涯美學”,即“人的美學”。這就是說,“美”就是“人之美”,就是“佳麗”;並且,“佳麗”既指女性,也指男性。
(一)女性之美
以下五首詩,“美”皆指女性美:
1.《靜女》:“靜女其孌,貽我彤管。彤管有煒,說懌女美。自牧歸荑,洵美且異。匪女之為美,佳麗之貽。”毛傳(毛亨《毛詩故訓傳》,下同):“既有靜德,又有美色。”孔疏(孔穎達《毛詩正義》,下同):“言有貞靜之女,其色孌但是美,又遺我以彤管之法。”[20] 朱注(朱熹《詩集傳》,下同):“言既得此物,而又悅懌此女之美也。”[21] 原詩既已明言“女美”,即指女性之美。
2.《桑中》:“云誰之思?美孟姜矣”;“云誰之思?美孟弋矣”;“云誰之思,美孟庸矣”。鄭箋(鄭玄《毛詩箋》,下同):“乃思美孟姜。孟姜,列國之長女。”[22] 朱注:“姜,齊女”;“弋,《年齡》或作姒,蓋杞女”。[23] 詩中“孟姜”“孟弋”“孟庸”皆為女性。
3.《碩人》:“手如柔荑,膚如凝脂,領如蝤蠐,齒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鄭箋:“此章說莊姜容貌之美。”[24] 朱注:“盼,口角清楚也。”[25] 據《左傳》載:“衛莊公娶于齊東宮得臣之妹,曰莊姜,美而無子,衛人所為賦《碩人》也。”[26] 這里“美”是描述莊姜的眼眸之美。
4.《有女同車》:“有女同車,顏如舜華”;“彼美孟姜,洵美且都”;“彼美孟姜,德音不忘”。毛傳:“孟姜,齊之長女。”鄭箋:“言孟姜信美妙。”[27] 朱注:“言所與同車之女,其美這般,而又嘆之曰:彼美色之孟姜,信美矣,而又都也。”[28] 詩句“顏如舜華”表白這是贊嘆孟姜的容顏之美。
5.《東門之池》:“彼美淑姬,可與晤歌”;“彼美淑姬,可與晤語”;“彼美淑姬,可與晤言”。孔疏:“美男而謂之‘姬’者,以黃帝姓姬,炎帝姓姜,二姓之后,子孫興盛,其家之女,美者尤多,遂以‘姬姜’為婦人之美稱。成九年《左傳》引逸詩云:‘雖有姬姜,無棄憔悴。’是以‘姬姜’為婦人美稱也。”[29] 可見“淑姬”并紛歧定就是姬姓的男子。此詩表達男人因一位男子之美而盼望與之交通的愿看。
(二)男性之美
以下六首詩,“美”皆指男性美:
1.《簡兮》:“碩人俁俁,公庭萬舞。……云誰之思?東方佳麗。彼佳麗兮,東方之人兮。”毛傳:“碩人,年夜德也。”鄭箋:“彼佳麗,謂碩人也。”孔疏:“此賢者既有年夜德,復容貌美年夜俁俁然。”[30] 朱注:“東方佳麗,托言以指西周之盛王,如《離騷》亦以佳麗目其君也。”[31] 朱注與鄭箋盡管有所分歧,但都指男性。
2.《叔于田》:“叔于田,巷無居人。豈無居人?不如叔也,洵美且仁。……豈無飲酒?不如叔也,洵美且好。……豈無服馬?不如叔也,洵美且武。”毛傳:“叔,年夜叔段也。”鄭箋:“言叔信美妙而又仁。”[32] 朱注:“叔,莊公弟共叔段也”;“國人愛之,故作此詩”。[33]《左傳》記載:“初,鄭武公娶于申,曰武姜,生莊公及共叔段。”[34]
3.《盧令》:“盧令令,其人美且仁。盧重環,其人美且鬈。盧重鋂,其人美且偲。”毛傳:“言人君能有美德,盡其仁愛。”孔疏:“美其君,言吾君其為人也,美妙且有仁恩。”[35] 所謂“人君”“美德”之說,未必可托;但“美”是描述男性“美妙”,則無疑問。
4.《猗嗟》:“抑若揚兮,美目揚兮,巧趨蹌兮,射則臧兮”;“猗嗟名兮,美目清兮”。毛序(毛亨《詩序》,下同):“《猗嗟》,刺魯莊公也。”毛傳:“抑,美色。”鄭箋:“昌,佼好貌。”孔疏:“抑但是美者,其額上揚廣兮,又有美目揚眉兮。……威儀技藝,其美這般。”[36] 朱注:“抑而若揚,美之盛也。……齊人極道魯莊公威儀技藝之美這般。”[37] 此詩盡管未必是寫的莊公,但也贊其男性之美。
5.《汾沮洳》:“彼其之子,美無度。美無度,殊異乎公路。……彼其之子,美如英。美如英,殊異乎公行。……彼其之子,美如玉。美如玉,殊異乎公族。”鄭箋:“是子之德,美無有度,言不成尺寸。”孔疏:“我魏君親往采其莫以為菜,是儉而能勤也。……其美信無限制矣,非尺寸可量也。”[38] 以為“美”是描述其“德”,這是自相牴觸,因為此詩乃是“刺其不得禮也”[39],何德之有?“美無度(無限)”“美如英”“美如玉”雖然未必是描述“魏君”,但無疑是描述男性之美。
6.《葛生》:“予美亡此,誰與?獨處!……予美亡此,誰與?獨息!……予美亡此,誰與?獨旦!”鄭箋:“言我所美之人無于此,謂其正人也。”[40] 朱注:“予美,婦人指其夫也。”[41] 此“予美”猶言“我的佳麗”,“指其夫”,即“美”是指男性之美。
(三)男女同美
以下三首詩的“美”不分男女:
1.《澤陂》:“有美一人,傷如之何!……有美一人,碩年夜且卷。……有美一人,碩年夜且儼。”毛序:“男女相說(悅),憂思感傷焉。”毛傳:“蒲以喻所說男之性,荷以喻所說女之容體也。”孔疏:“言男女之美妙”;“聚會則共相悅愛,別離則憂思感傷,言其相思之極也”。包養網推薦[42] 此詩“有美一人”畢包養妹竟是指男性還是女性,并不確定。“碩年夜”既可描述男性之美,如《簡兮》;也可描述女性之美,如《碩人》。
2.《防有鵲巢》:“誰侜予美,心焉忉忉”;“誰侜予美,心焉惕惕”。鄭箋:“所美謂宣公也。”孔疏:“正人懼己獲咎,告語眾讒人輩:汝等是誰誑欺我所美之人宣公乎?而使我心忉忉但是憂之。”[43] 所謂“予美”是指宣公,朱熹不以為然:“此男女之有私,而憂或間之之詞。”[44] 此詩之“美”是指女性還是男性,亦不明確。
3.《野有蔓草》:“有美一人,清揚婉兮。相逢相遇,適我愿兮。……有美一人,婉如清揚。相逢相遇,與子偕臧。”毛序:“男女掉時,思不期而會焉。”鄭箋:“《周禮》:二月之月,令會男女之無夫家者。”[45] 詩句描述其人之“美”,謂之“清揚婉兮”“婉如清揚”,朱注“端倪之間,婉然美也”[46],似指女性之美,其實未必。例如《猗嗟》寫魯莊公“猗嗟孌兮,清揚婉兮”,毛傳:“婉,好端倪也”;孔疏:“此莊公容貌孌但是好兮,其清揚端倪之間婉但是美兮”[47];朱熹:“孌,好貌”;“婉,亦好貌”[48]。這說明“婉”既可描述女性,亦可描述男性。
後面提到,《詩經》一切的“美”都是描述人。這是一個極為嚴重的觀念史事務,即意味著:中國美學意識的覺醒,與人的覺醒之間,具有一種內在關聯;或可以反過來說,人的覺醒,起首是美學意識的覺醒。
這種覺醒的內涵,是人的感情的束縛,這尤其凸起地體現在男女愛情的表達之中。毛亨《詩年夜序》說:“詩者,志之所之也:在心為志,發言為詩;情動于中,而形于言。”[49] 這是繼承和發揮《尚書》的詩學思惟——“詩言志”[50]:“志”便是“情”。“詩歌乃是感情的言說,‘詩言志’意味著‘詩緣情’,這種感情恰是生涯的根源情境的顯現。”[51] 這表白《詩經》的美學思惟不是“感性美學”或“理包養網站念美學”,而是“感情美學”。
二、“美”與“善”
曾有學者指出:“《詩》是講感情的,情勢上尋求美,‘理’和‘善’是后人在閱讀過程中加上的合適本身請求的東西。”[52] 盡管《詩經》“尋求美”并不只是“情勢上”,但其美學意識確實不以品德意識為條件。誠然,中國美學意識萌芽的時候,是與品德意識聯系在一路的,這可以通過甲骨文及金文的考核而獲得印證。[53] 但到《詩經》這里則年夜異其趣,“美”不再與“善”相關聯。這意味著中國美學意識從品德意識中獨立出來,可謂中國美學意識的真正覺醒。
(一)“美”包養情婦與“善”
整部《詩經》,總共只要三例“善”字;不僅這般,它們并不與“美”勾連。
1.《凱風》:“母氏圣善,我無令人。……有子七人,母氏勞苦。……有子七人,莫慰母心。”孔疏:“此逆子自責,無益于母,使母不安也”;“母長養七子以成人,則我之包養價格母氏有叡智之善德,但我七子無惡人之行以報之”。[54] 此詩表現兒子感念母親的勞苦,從而自責,這顯然是一種品德意識;而全詩并未觸及母親的“美”。
2.《甫田》:“曾孫來止,以其婦子,馌彼南畝,田畯至喜。攘其擺佈,嘗其旨否。禾易長畝,終善且有。”毛傳:“曾孫,謂成王也。”鄭箋:“成王親為嘗其饋之美否。”孔疏:“故使禾生易而管理長,而次列遍竟畝中,終至成善,且收而年夜有。”[55] 朱注:“旨,美”;“乃取其擺佈之饋,而嘗其旨否”;“既又見其禾之易治,竟畝如一,而知其終當善並且多”。[56] 從諸家的解釋看,此詩之“善”似乎與“美”有關,其實否則,“嘗其旨否”與“終善且有”所陳述的是兩回事:一指“饋”之“旨”(味美),一指“禾”之“善”(豐備)。其所謂“善”,接近此字的本義,即稻禾豐備,與食品有關。[57]
3.《板》:“威儀卒迷,惡人載尸。”鄭箋:“君臣之威儀盡迷亂,賢人正人則如尸矣,不復言語。”[58] 朱注:“尸,則不言不為,飲食罷了者也”;“戒君子毋得夸毗,使威儀迷亂,而惡人不得有所為也”。[59] 這里的“惡人”之“善”,無疑也是一個品德概念,但是與“美”無關。
(二)“美”與“仁”
細檢《詩經》,有兩處同時提到“美”與“仁”。“仁”也是一個品德概念,與“善”同類。但在這兩例中,詩人特地用一個并列連詞“且”,將“美”與“仁”區分開來,表白這兩種價值判斷是并列分立的。
1.《叔于田》:“豈無居人?不如叔也,洵美且仁。”鄭箋:“言叔信美妙而又仁。”孔疏:“叔也信美妙,並且有仁德。”[60] 朱注:“美,好也。仁,愛人也。”[61] 這里的“美”是美學觀念,“仁”即“仁德”是品德概念,兩者以“且”分開而并列,以表現美學意識獨立于品德意識。
2.《盧令》:“盧令令,其人美且仁。”孔疏:“言吾君其為人也,美妙且有仁恩。”[62] 這里依然是用一個“且”將“美”與“仁”并列起來,彼此獨立。
(三)“美”與“德”
在傳統思惟中,“德”與“善”同屬倫理品德概念。[63] 凡是以為“德”是周公倡導的。其實否則,“德”是一個陳舊的觀念:《虞書》有《堯典》的“克明俊德”“否德忝帝位”,《舜典》的“玄德升聞”“舜讓于德”“惇德允元”,《皋陶謨》的“允迪厥德”“亦行有九德,亦言其人有德”“日宣三德”“日嚴祗敬六德”“九德咸事”“天命有德”,《益稷》的“迪朕德”“群后德讓”;《夏書》有《禹貢》的“祗臺德先”;《商書》有《湯誓》的“夏德若茲”,《盤庚上》的“非予自荒茲德,惟汝含德”“施實德于平易近”“汝有積德”、“予亦不敢動用非德”“用德彰厥善”,《盤庚中》的“故有爽德”,《盤庚下》的“用降我兇德”“肆天主將復我高祖之德”“式敷平易近德”,《微子》的“用亂敗厥德于下”。[64]
看起來希奇的是,《尚書》沒有一個“美”字,卻有大批的“德”字;反之,《詩經》的“善”字極少,僅有兩三處,卻有大批的“德”字,共有71例之多。是以,絕不克不及說《詩經》缺少品德意識,而只能說《詩經》特別是《國風》的品德意識與美學意識是分別獨立的。
1.品德之“德”
不難看出,《詩經》的“德”是品德的含義,諸如《碩鼠》“莫我肯德”[65],《邶風·谷風》“既阻我德”[66],《砍木》“平易近之掉德”[67],《天保》“遍為爾德”[68],《蓼蕭》“其德不爽”“令德壽豈”[69],《湛露》“莫不令德”[70],《雨無正》“不駿其德”[71],《小雅·谷風》“無私年夜德”[72],《蓼莪》“欲報之德”[73],《鐘鼓》“其德不回”“其德不猶”[74],《車舝》“令德來教”“雖無德與女”[75],《賓之初筵》“是謂伐德”[76],《文王》“聿修厥德”[77],《年夜明》“厥德不回”[78],《思齊》“肆成人有德”[79],《皇矣》“帝遷明德”“其德克明”“其德靡悔”“予懷明德”[80],《下武》“世德作求”“應侯順德”[81],《既醉》“既飽以德”[82],《假樂》“顯顯令德”[83],《平易近勞》“以近有德”[84],《板》“懷德維寧”[85],《蕩》“天降滔德”“斂怨以為德”“不明爾德”“爾德不明”[86],《抑》“維德之隅”“顛覆厥德”“無德不報”“辟爾為德”“維德之基”“回遹其德”[87],《崧高》“申伯之德”[88],《烝平易近》“好是懿德”“山甫之德”“德輶如毛”[89],《江漢》“矢其文德”[90],《清廟》“秉文之德”[91],《維天之命》“文王之德之純”[92],《烈文》“不顯維德”[93],《時邁》“我求懿德”[94],《泮水》“敬明其德”“克明其德”“克廣德心”[95],《閟宮》“其德不回”[96],等等。
有幾處更明顯的是講“德性”:《雄雉》:“百爾正人,不知德性。不忮不求,何用不臧。”[97](“德性”與“臧”婚配,毛傳:“臧,善也。”)《氓》:“女也不爽,士貳其行。士也罔極,二三其德。”[98]《年夜明》:“乃及王季,維德之行。”[99](鄭箋:“共行仁義之德。”)《抑》:“有覺德性,四國順之。……其維愚人包養平台,告之話言,順德之行。”[100](鄭箋:“于其俗有年夜德性,則全國順從其政”;“語賢知之人以善言則順行之”。)《敬之》:“佛時仔肩,示我顯德性。”[101] 這些“德性”,當然都是品德意義的概念。
還有兩處也是明顯的品德含義:《白華》:“之子無良,二三其德。”[102](鄭箋:“良,善也。”)這里的“無良”與“二三其德”是同義的。《卷阿》:“有馮有翼,有孝有德,以引以翼。”[103](“孝”也是一種“德”,鄭箋:“全國莫不放效以為法。”)
2.“德音”之義
《詩經》“德”字,有11處、共12例,與“音”字組成一個詞語“德音”,其“德”均是“品德”之“善”的含義,無關乎“美”。
(1)《日月》:“乃如之人兮,德音無良。”毛傳:“音,聲包養價格。良,善也。”鄭箋:“無善恩意之聲語于我也。”[104] 朱注:“德音,美其辭。無良,丑其實也。”[105] 毛亨、鄭玄釋為“善”,朱熹釋為“美”,根據上文的考核,《詩經》“德”是一個品德概念,而非美學概念,應以毛亨所說為是;也可以說,朱熹所說的“美其辭”并非美學意義上的,而是品德意義上的。
(2)《谷風》:“德音莫違,及爾同逝世。”孔疏:“夫婦之法要,品德之音無相違,即可與爾正人俱至于逝世。”[106] 朱注:“為夫婦者,不成以其顏色之衰而棄其德音之善。”[107] 朱熹以“善”釋“德”,孔穎達更明確地釋為“品德之音”。
(3)《有女同車》:“彼美孟姜,德音不忘。”鄭箋:“不忘者,后世傳其品德也。”[108] 朱注:“德音不忘,言其賢也。”[109] 鄭玄明確將“德音”之“德”解釋為“品德”;朱熹釋為“賢”,亦“品德”之義。
(4)《小戎》:“厭厭夫君,秩秩德音。”孔疏:“我此正人,體性厭厭然安靜之惡人,秩秩然有哲知,其德音遠聞。”[110] 由此可見,“德音”乃指“夫君”“惡人”的言論。
(5)《狼跋》:“公孫碩膚,德音不瑕。”毛傳:“瑕,過也。”鄭箋:“不瑕,言不成疵瑕也。”孔疏:“‘德音不瑕’,是不掉圣也”;“言周公終始皆善,為無疵瑕也”。[111] 這里也是以“善”釋“德”,指在品德上“無疵瑕”。
(6)《鹿鳴》:“我有嘉賓,德音孔昭。”鄭箋:“德音,先霸道德之教也。”[112] 這里也是將“德”釋為“品德”。
(7)《南山有臺》:“樂只正人,德音不已”;“樂只正人,德音是茂”。毛序:“《南山有臺》,樂得賢也。”鄭箋:“已,止也。不止者,言長見稱頌也。”[113] 朱注:“所以道達主人尊賓之意,美其德而祝其壽也。”[114] 所謂“美其德”,即“稱頌”其德性之“賢”。
(8)《車舝》:“匪饑匪渴,德音來括。”鄭箋:“使我王更修德教,合會離散之人。”孔疏:“覬看此女以令德善音來發教諫于王,使實施德澤,會合離散之人。”[115] 可見所謂“德”指“德教”,“德音”即指“令德善音”。
(9)《隰桑》:“既見正人,德音孔膠。……中間躲之,何日忘之?”鄭箋:“正人在位,平易近附仰之,其教令之行甚堅固也”;“我心善此正人,又誠不克不及忘也”,“謂勤躲善也”。[116] 可見“德音”亦是“善言”之義。
(10)《皇矣》:“維此王季,帝度其心,貊其德音,其德克明。克明克類,克長克君。”鄭箋:“類,善也。勤施無私曰類。”[117] 朱注:“克類,能分善惡也。”[118] 顯然,這里的“德音”也是品德之“善”的概念。
(11)《假樂》:“威儀抑抑,德音秩秩。”孔疏:“其品德教令之音秩秩但是有常也。”[119] 即“德音”指“品德教令”。
綜上,年夜致來說,“德音”之“德”是品德含義,即“善”;“音”指言辭;合而言之,“德音”是指具有品德意義的言辭。
總之,《詩經》的“善”“仁”“德”及“德音”都是品德意義的,而非美學意義的。這表白《詩經》作者的品德意識與美學意識各有其獨立性。
三、“美”與“善”皆“好”
上文已經表白,《詩經》的“美”觀念與“善”觀念是分立的。筆者又曾證明,“美”與“善”由最高價值詞“好”來加以統攝。[120]《詩經》亦然。
(一)“美”之“好”
筆者也曾證明,漢字“好”的本義是描述女性的“美”,而引伸為普通的“美妙”之義。[121]《詩經》之“好”,也有這種用法。
1.《凱風》:“睍睆黃鳥,載好其音。”孔疏:“言黃鳥有睍睆之容貌,則又和洽其音聲”;“興必以類,睍睆是好貌,故興顏色也;音聲猶言語,故興辭令也”。[122] 朱注:“言黃鳥猶能好其音以悅人。”[123] 這里的“好音”是指黃鳥啼聲的美妙。
2.《還》:“子之茂兮,遭我乎峱之道兮。并驅從兩牡兮,揖我謂我好兮。”毛傳:“茂,美也。”鄭箋:“譽之言‘好’者,以報媒介‘茂’也。”[124] 這里的“好”與“茂”呼應,即指容貌的美妙。
3.《車舝》:“間關車之舝兮,思孌季女逝兮。匪饑匪渴,德音來括。雖無老友,式燕且喜。”毛傳:“孌,美貌。”鄭箋:“思得孌然美妙之少女有齊莊之德者”;“雖無同好之賢友,我猶用是燕飲,相慶且喜。”孔疏:“雖無伴侶,亦將獨喜也。”[125] 朱注包養網車馬費:“此燕樂其新昬之詩。”[126] 舊注將“老友”釋為“好伴侶”,總覺牽強:男人娶親之際,怎么會往思慮有沒有好伴侶的問題呢?其實,“老友”乃指美男。此詩是寫男人的心思:我雖然思得美男(“思孌季女”),但并非貪戀美色(“匪饑匪渴”);所娶男子雖非美男(“雖無老友”),卻有德性(“德音”),足以宴樂(“式燕且喜”)。詩句“德音來括”“德音來教”是說男子有德,足以教我;“雖無德與女”則是說男人本身不具有與男子相配的德性,是其自謙。《詩經》“友”可以指男子。《關雎》“窈窕淑女,琴瑟友之”朱注:“友者,親愛之意也。”[127]《匏有苦葉》“士如歸妻”“卬須我友”朱注:“男女必待其配耦而相從。”[128] 這是“友”字的本義,即今“牽手”以示親愛之意,而引伸為相互攙扶幫助之義。[129] 例如《擊鼓》“執子之手,與子偕老”,是“從役者念其室家”[130],亦即男人懷念男子。
4.《崧高》:“吉甫作誦,其詩孔碩。其風肆好,以贈申伯。”毛傳:“肆,長也。”鄭箋:“碩,年夜也”;“言其詩之意甚美年夜,風切申伯,又使之長積德道”。[131] 鄭玄將“風”解釋為動詞“風切”(諷喻切責),甚為可疑。“其風肆好”與“其詩孔碩”兩句的句式與語法完整雷同,“風”與“詩”皆名詞,朱熹即解釋為名詞:“風,聲。”[132] 此處“風”即指“詩”;“包養平台碩”與“好”相對應,“碩”是說此詩的年夜而美,“好”是說此詩的長而美。為什么說“長”就是“美”呢?因為“詩”是“詠”,“詠”即“聲”之“長”。此即《尚書》所言“詩言志,歌永言,聲依永,律和聲”,孔安國傳:“謂詩言志以導之,歌詠其義,以長其言。”孔疏:“作詩者婉言缺乏以申意,故長歌之,教令歌詠其詩之義以長其言,謂聲長續之。定本經作‘永’字,明訓‘永’為‘長’也。”[133] 假如“碩”是“言其詩之意甚美年夜”,即其詩甜心寶貝包養網意之美,那么,“好”應當是相應的言其詩聲之美。可見“其風肆好”乃是明確的藝術美學意識。
(二)“善”之“好”
《詩經》之“好”,有時指“善”。這里的“善”并非狹義的品德概念,而是廣義的“善”所涵蓋的完美、完備等含義,更接近“善”字的本義。[134]
1.《關雎》:“窈窕淑女,正人好逑。”毛傳:“淑,善。”[135] 朱注:“淑,善也”;“好,亦善也”。[136]“好逑”亦作“好仇”,例如《兔罝》“赳赳武夫,公侯好仇”,毛亨釋“好”為“賢”[137],朱熹釋“好仇”為“善匹”[138]。
2.《匪風》:“誰將西歸,懷之好音。”鄭箋:“懷之以好音,謂周之舊政令。”[139] 政令問題不是審美問題,而是倫理政治問題。又如《泮水》:“翩彼飛鸮,集于泮林。食我桑黮,懷我好音。”毛傳:“鸮,惡聲之鳥也。”鄭箋:“歸就我以善音,喻人感于恩則化也。”[140] 這里“好音”指“善音”,與“惡聲”相對。又如《緇衣》“緇衣之好兮,敝予又改革兮”,毛傳:“好,猶宜也。”[141]“宜”也是一種“善”。
3.《叔于田》:“洵美且仁”;“洵美且好”。[142] 這里“好”與“美”相對,即“仁”與“美”相對,亦即“好”與“仁”相呼應,乃“善”之意。
4.《清人》:“左旋右抽,中軍作好。”鄭箋:“左,左人,謂御者。右,車右也。中軍,為將也。高克之為將,久不得歸,日使其御者習旋車,車右抽刃,自居中心,為軍之容好罷了。”[143] 朱注:“好,謂容好也。”[144] 這里的“好”指陣容之“善”。
5.《遵亨衢》:“無我丑兮,不寁好也。”鄭箋:“魗亦惡也。好猶善也。子無惡我,我乃以莊公不速于善道使我然。”[145] 可見“好”也是“善”的意思。
6.《女曰雞鳴》:“琴瑟在御,莫不靜好。”毛傳:“賓主和樂,無不安好。”[146] 這里“靜好”指“和樂”“安好”,也是一種“善”。
7.《葛屨》:“摻摻女手,可以縫裳。要之襋之,大好人服之。大好人提提,宛然左包養站長辟。”毛傳:“大好人,好女手之人。”[147] 以為“大好人”是指男子,此說不確。男子只是“縫之”,而“服之”者還有其人,當指男子的良人。“大好人”猶言“夫君”,例如《綢繆》:“今夕何夕?見此夫君。子兮子兮,這般夫君何!”孔疏:“妻謂夫為夫君”;“良訓為善”。[148]
8.《羔裘》:“豈無別人?維子之好。”鄭箋:“我不往而歸往別人者,乃念子而愛好之也。”孔疏:“念其恩好,不忍歸別人之國,其情篤厚這般。……言猶有帝堯遺化,故風俗淳也。”[149] 這里的“好”雖然是“愛好”“恩好”之意,但也因其“風俗淳”,則亦“善”之義。
9.《車攻》:“田車既好,四牡孔阜。”孔疏:“毛以為,宣王言我田獵之車既善好,四牡之長期包養馬又甚隆重。”[150] 朱注:“田車,田獵之車。好,善也。”[151]
10.《正月》:“好言自口,莠言自口。”鄭箋:“善言從女口出,惡言亦從女口出。女口一耳,善也惡也同出此中,謂其可賤。”[152] 此“好”亦“善”之義。
11.《何人斯》:“作此好歌,以極反側。”鄭箋:“好猶善也。”[153]
12.《巷伯》:“驕人好好,勞人草草。”毛傳:“好好,喜也。草草,勞心也。”鄭箋:“好好者,喜讒言之人也。草草者,憂將妄獲咎也。”[154] 朱注:“好好,樂也。草草,憂也。驕人,譖行而自得。勞人,遇譖而掉度,其狀這般。”[155] 此處“好”雖然解釋為動詞,但其所好所勞皆關乎品德,無關乎審美。
13.《年夜田》:“既方既皁,既堅既好,不郎不秀。”鄭箋:“盡生房矣,盡成實矣,盡堅熟矣,盡齊好矣。”孔疏:“并無逝世傷,盡齊好矣。不有童梁之稂,不有似苗之莠,是其五谷年夜成也。”[156] 這里的“好”是描述五谷之善。
14.《生平易近》:“誕后稷之穡,有相之道。……實發實秀,實堅實好。”鄭箋:“黍稷生則茂好,孰(熟)則年夜成。”[157] 朱注:“堅,其實堅也。好,形味好也。”[158] 朱熹的解釋,“好”指“美”(形味之美);而鄭玄的解釋,則“好”指“善”(豐熟之善)。
15.《桑柔》:“好是稼穡,力平易近代食。稼穡維寶,代食維好。”鄭箋:“好任用是居家吝嗇,于聚斂作力之人,令代賢者處位食祿”;“此言王不尚賢,但貴吝嗇之人,與愛代食者罷了”。[159] 這是將“好”釋為“愛好”。朱熹未釋“好是”,而釋“維好”:“稼穡維寶,代食維好,言雖勞而無患也。”[160] 這是以“善”(無患)釋“好”。
以上剖析證明:《詩經》的“美”與“善”是由“好”統攝起來的;“好”是最高價值詞,而“美”與“善”則并列為次級價值詞。
四、詩人的藝術美學意識
以上討論的《詩經》美學意識,有一個個性,即反思的對象都不是作為藝術的詩歌,是以,這種意識還不是“藝術美學”意識。但《詩經》也出現了一些對詩歌的藝術反思,可以分為兩類,一類還不是美學性的,另一類則確實是美學性的反思。
(一)詩歌藝術的詩學反思
當《詩經》談論“詩”“歌”“謠”“誦”時,顯然是在進行某種反思;但這并非美學性的反思,而包養網ppt是普通性的藝術反思,即屬“詩學”(poetics)范疇,本文不作詳盡剖析。
1.關于“歌”:《江有汜》“之子歸,不我過。不我過,其嘯也歌”[161];《考槃》“獨寐寤歌,永矢弗過”[162];《墓門》“夫也不良,歌以訊之”[163];《四牡》“豈不懷歸?是用作歌,將母來諗”[164];《四月》“正人作歌,維以告哀”[165];《車舝》“雖無德與女,式歌且舞”[166];《白華》“嘯歌傷懷,念彼碩人”[167];《行葦》“嘉肴脾臄,或歌或咢”[168]。
2.關于“謠”:《園有桃》“心之憂矣,我歌且謠”[169]。
3.關于“詩”:《卷阿》“豈弟正人,來游來歌,以矢其音……矢詩未幾,維以遂歌”[170];《巷伯》“寺人孟子,作為此詩。凡百正人,敬而聽之”[171];《崧高》“吉甫作誦,其詩孔碩”[172]。
4.關于“誦”:《桑柔》“聽言則對,誦言如醉……雖曰匪予,既作爾歌”[173];《節南山》“家父作誦,以究王讻”[174];《烝平易近》“吉甫作誦,穆如清風”[175];《崧高》“吉甫作誦,其詩孔碩”[176]。
(二)詩歌藝術的美學反思
當《詩經》將“歌”“詩”“誦”與“美”或“好”聯系起來時,就不僅是詩學,而是一種藝術美學的思惟了。
1.《東門之池》:“東門之池,可以漚麻。彼美淑姬,可與晤歌。”鄭箋:“晤,猶對也。言淑姬賢女,正人宜與對歌相切化也。”孔疏:“王肅云:‘可以與相遇歌,樂室家之事。’”[177] 朱注:“此亦男女會遇之詞。”[178] 詩人之意:她之所以值得我與之對歌,是因為她既漂亮又賢淑。這顯然是一種藝術美學意識。
2.《何人斯》:“作此好歌,以極反側。”毛序:“《何人斯》,蘇公刺暴公也。暴公為卿士,而譖蘇公焉,故蘇公作是詩以絕之。”[179] 朱熹對此表現懷疑:“舊說于詩無明文可考,未敢信其必定耳包養情婦。”并解釋道:“好,善也。反側,重複不正派也。”[180] 但朱熹對“反側”的解釋亦覺牽強。“反側”凡是描述男女相思之苦,乃至夜不克不及寐。例如《關雎》“夢寐以求,輾轉反側”朱注:“輾者,轉之半;轉者,輾之周;反者,輾之過;側者,轉之留。皆臥不安席之意。”[181] 要之,此詩亦是情詩。[182] 所謂“好歌”,猶言“好詩”,“好”兼指“美”與“善”(詳上),包括了藝術美學意識。
3.《崧高》:“吉甫作誦,其詩孔碩,其風肆好,以贈申伯。[183] 這里的“好”指詩聲之美,上文已有詳盡剖析,這里體現了作者對詩歌音樂美的藝術美學意識。
總之,《詩經》已經出現了關于詩歌的藝術美學意識的萌芽。
綜括全文,標志《詩經》美學意識的“美”不再與“善”相關聯,而是由更高的價值詞“好”來統攝。這意味著中國美學意識從品德意識中獨立出來,標志著中國美學意識的覺醒,這是中國美學思惟的真正開端。《詩經》一切“美”字都描述人,表白中國美學思惟一開始就不是藝術美學,而是“人的美學”。這意味著中國美學意識的覺醒同時是人的覺醒,其內涵是人的感情的束縛。是以,《詩經》的“美”字所有的出現在《國風》中,這意味著中國美學意識起首出現在平易近眾中,即并不是后儒解釋的倫理政治思惟。同時,《詩經》不僅開始具有詩歌藝術的詩學反思,並且開始具有詩歌藝術的美學反思,這是包養故事中國藝術美學思惟的萌芽。
注釋:
[1] 古風:《〈詩經〉的潛美學思惟》,《人文雜志》1988年第5期,第109‒111頁。
[2] 葉朗:《中國美學史年夜綱》,上海:上海國民出書社1985年版,第7頁。
[3] 黃玉順:《由善而美:中國美學意識的萌芽——漢字“美”的字源學考核》,《江海學刊》2022年第5期,第14‒21頁。
[4] 唯有《古文尚書》兩次出現“美”字:“罔俾阿衡專美有商”(《說命下》,第176頁);“怙侈滅義,服美于人”(《畢命》,第245頁)。(《尚書正義》,《十三經注疏》,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版)
[5] 張法:《〈尚書〉〈詩經〉的美學語匯及中國美學在上古演進之特點》,《中山年夜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年第4期,第1‒9頁。
[6] 傅治平:《〈詩經〉中“興”的美學意義》,《云夢學刊》1993年第2期,第50‒52頁;張慶利、王瑤:《〈詩經〉農事詩的美學意義》,《綏化師專學報》1994年第4期,第37‒39頁;龔道運:《〈詩經〉的音樂性及其美學意義》,《浙江年夜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4年第1期,第98‒105頁;郜林濤:《從采摘意象看〈詩經〉的美學意義》,《山西青年治理干部學院學報》2002年第4期,第49‒51頁。
[7] 楊子江:《〈詩經〉婚戀詩的美學價值》,《廣東教導學院學報》2000年第1期,第14‒18頁;姚友賢:《淺析〈詩經〉的音樂美學價值》,《凱里學院學報》2011年第4期,第121‒123頁;張跟叢:《〈詩經〉愛情詩的美學價值緣由探討》,《文藝生涯》(下旬刊)2017年第1期。
[8] 李媛媛:《〈詩經〉的美學意蘊》,《學習時報》2010年10月27日;賴雪芳:《〈詩經〉愛情婚姻詩悲劇美學意蘊研討》,《現代語文》2015年第4期,第4‒5頁。
[9] 彭智:《〈詩經〉祭奠主題中草木意象的現象學美學闡釋》,《美育學刊》2019年第2期,第53‒61頁。
[10] 劉天壤:《〈詩經〉包養甜心網中的美的形態及其審好心義——基于美學的論域》,《時代文學》2010年第5期,第193‒195頁。
[11] 毛宣國:《〈詩經〉美學論》,《中國文學研討》1997年第3期,第7‒14頁;林祥征:《〈詩經〉的虛實美學》,《泰山學院學報》2005包養管道年第1期,第28‒32頁;崔偉:《淺談〈詩經〉中“和”的美學思惟》,《作家》2008年第12期,第109‒11台灣包養網0頁;陳莉:《〈詩經〉中的性命美學意識探討》,《江淮論壇》2009年第4期,第146‒151頁;魏亞峰:《〈詩經〉美學初探》,《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11年第8期,第73‒74頁;張法:《〈尚書〉〈詩經〉的美學語匯及中國美學在上古演進之特點》。
[12] 毛宣國:《〈詩經〉美學論》。
[13] 林祥征:《〈詩經〉的虛實美學》。
[14] 崔偉:《淺談〈詩經〉中“和”的美學思惟》。
[15] 陳莉:《〈詩經〉中的性命美學意識探討》。
[16] 魏亞峰:《〈詩經〉美學初探》。
[17] 張法:《〈尚書〉〈詩經〉的美學語匯及中國美學在上古演進之特點》。
[18] 朱熹:《詩集傳·國風一》,上海:上海古籍出書社1980年版,第1頁。
[19] 朱熹:《詩集傳·序》,第2頁。
[20短期包養]《毛詩正義·邶風·靜女》,《十三經注疏》,第310‒311頁。
[21] 朱熹:《詩集傳·邶風·靜女》,第26頁。
[22]《毛詩正義·鄘風·桑中》,《十三經注疏》,第314‒315頁。
[23] 朱熹:《詩集傳·鄘風·桑中》,第30頁。
[24]《毛詩正義·衛風·碩人》,《十三經注疏》,第322頁。
[25] 朱熹:《詩集傳·衛風·碩人》,第36頁。
[26]《年齡左傳正義·隱公三年》,杜預注、孔穎達疏,《十三經注疏》,第1724頁。
[27]《毛詩正義·鄭風·有女同車》,《十三經注疏》,第341頁。
[28] 朱熹:《詩集傳·鄭風·有女同車》,第52頁。
[29]《毛詩正義·陳風·東門之池》,《十三經注疏》,第377頁。
[30]《毛詩正義·邶風·簡兮》,《十三經注疏》,第308‒309頁。
[31] 朱熹:《詩集傳·邶風·簡兮》,第24頁。
[32]《毛詩正義·鄭風·叔于田》,《十三經注疏》,第337頁。
[33] 朱熹:《詩集傳·鄭風·叔于田》,第48頁。
[34]《年齡左傳正義·隱公元年》,第1715頁。
[35]《毛詩正義·齊風·盧令》,《十三經注疏》,第353頁。
[36]《毛詩正義·齊風·猗嗟》,《十三經注疏》,第355頁。
[37] 朱熹:《詩集傳·齊風·猗嗟》,第62頁。
[38]《毛詩正義·魏風·汾沮洳》,《十三經注疏》,第357頁。
[39]《毛詩正義·魏風·汾沮洳》,《十三經注疏》,第357頁。
[40]《毛詩正義·唐風·葛生》,《十三經注疏》,第366頁。
[41] 朱熹:《詩集傳·唐風·葛生》,第73頁。
[42]《毛詩正義·陳風·澤陂》,《十三經注疏》,第380頁。
[43]《毛詩正義·陳風·防有鵲巢》,《十三經注疏》,第378頁。
[44] 朱熹:《詩集傳·陳風·防有鵲巢》,第83頁。
[45]《毛詩正義·鄭風·野有蔓草》,《十三經注疏》,第347頁。
[46] 朱熹:《詩集傳·鄭風·野有蔓草》,第56頁。
[47]《毛詩正義·齊風·猗嗟》,第355頁。
[48] 朱熹:《詩集傳·齊風·猗嗟》,第63頁。
[49]《毛詩正義·周南·關雎·序》,《十三經注疏》,第269‒270頁。
[50]《尚書正義·舜典》,孔安國傳,孔穎達疏,《十三經注疏》,第131頁。
[51] 黃玉順:《儒學當代復興的思惟視域問題——“儒學三期”新論》,《周易研討》2008年第1期,第51–58頁。
[52] 寧宇、蘇長忠:《朱熹〈詩經〉接收中體現的美學幻想》,《岱宗學刊》(泰安教導學院學報)2005年第2期,第1‒2頁。
[53] 黃玉順:《由善而美:中國美學意識的萌芽——漢字“美”的字源學考核》。
[54]《毛詩正義·邶風·凱風》,《十三經注疏》,第301頁。
[55]《毛詩正義·小雅·甫田》,《十三經注疏》,第475頁。
[56] 朱熹:《詩集傳·小雅·甫田》,第156‒157頁。
[57] 黃玉順:《由善而美:中國美學意識的萌芽——漢字“美”的字源學考核》。
[58]《毛詩正義·年夜雅·板》,《十三經注疏》,第549頁。
[59] 朱熹:《詩集傳·年夜雅·板》,第201頁。
[60]《毛詩正義·鄭風·叔于田》,《十三經注疏》,第337頁。
[61] 朱熹:《詩集傳·鄭風·叔于田》,第48頁。
[62]《毛詩正義·齊風·盧令》,《十三經注疏》,第353頁。
[63] 黃玉順:《孔子怎樣解構品德——儒家境德哲學綱要》,《學術界》2015年第11期,第104–115頁。
[64] 黃玉順:《周公的神圣超出世界及其權力話語——〈尚書·金縢〉的政治哲學解讀》,《東南年夜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0年第2期,第26–33頁。
[65]《毛詩正義·魏風·碩鼠》,《十三經注疏》,第359頁。
[66]《毛詩正義·邶風·谷風》,《十三經注疏》,第304頁。
[67]《毛詩正義·小雅·砍木》,《十三經注疏》,第411頁。
[68]《毛詩正義·小雅·天保》,《十三經注疏》,第412頁。
[69]《毛詩正義·小雅·蓼蕭》,《十三經注疏》,第420頁。
[70]《毛詩正義·小雅·湛露》,《十三經注疏》,第421頁。
[71]《毛詩正義·小雅·雨無正》,《十三經注疏》,第447頁。
[72]《毛詩正義·小雅·谷風》,《十三經注疏》,第459頁。
[73]《毛詩正義·小雅·蓼莪》,《十三經注疏》,第460頁。
[74]《毛詩正義·小雅·鐘鼓》,《十三經注疏》,第466頁。
[75]《毛詩正義·小雅·車舝》,《十三經注疏》,第482頁。
[76]《毛詩正義·小雅·賓之初筵》,《十三經注疏》,第487頁。
[77]《毛詩正義·年夜雅·文王》,《十三經注疏》,第505頁。
[78]《毛詩正義·年夜雅·年夜明》,《十三經注疏》,第507頁。
[79]《毛詩正義·年夜雅·思齊》,《十三經注疏》,第517頁。
[80]《毛詩正義·年夜雅·皇矣》,《十三經注疏》,第519‒522頁。
[81包養網比較]《毛詩正義·年夜雅·下武》,《十三經注疏》,第525頁。
[82]《毛詩正義·年夜雅·既醉》,《十三經注疏》,第536頁。
[83]《毛詩正義·年夜雅·假樂》,《十三經注疏》,第540包養感情‒541頁。
[84]《毛詩正義·年夜雅·平易近勞》,《十三經注疏》,第548頁。
[85]《毛詩正義·年夜雅·板》,《十三經注疏》,第550頁。
[86]《毛詩正義·年夜雅·蕩》,《十三經注疏》,第553頁。
[87]《毛詩正義·年夜雅·抑》,《十三經注疏》,第554‒556頁。
[88]《毛詩正義·年夜雅·崧高》,《十三包養網推薦經注疏》,第567頁。
[89]《毛詩正義·年夜雅·烝平易近》,《十三經注疏》,第568‒569頁。
[90]《毛詩正義·年夜雅·江漢》,《十三經注疏》,第574頁。
[91]《毛詩正義·周頌·清廟》,《十三經注疏》,第583頁。
[92]《毛詩正義·周頌·維天之命》,《十三經注疏》,第584頁。
[93]《毛詩正義·周頌·烈文》,《十三經注疏》,第585頁。
[94]《毛詩正義·周頌·時邁》,《十三經注疏》,第589頁。
[95]《毛詩正義·魯頌·泮水》,《十三經注疏》,第611‒612頁。
[96]《毛詩正義·魯頌·閟宮》,《十三經注疏》,第614頁。
[97]《毛詩正義·邶風·雄雉》,《十三經注疏》,第302頁。
[98]《毛詩正包養甜心網義·衛風·氓》,《十三經注疏》,第325頁。
[99]《毛詩正義·年夜雅·年夜明》,《十三經注疏》,第507頁。
[100]《毛詩正義·年夜雅·抑》,《十三經注疏》,第554‒556頁。
[101]《毛詩正義·周頌·敬之》,《十三經注疏》,第599頁。
[102]《毛詩正義·小雅·白華》,《十三經注疏》,第497頁。
[103]《毛詩正義·年夜雅·卷阿》,《十三經注疏》,第546頁。
[104]《毛詩正義·邶風·日月》,《十三經注疏》,第298頁。
[105] 朱熹:《詩集傳·邶風·日月》,第17頁。
[106]《毛詩正義·邶風·谷風》,《十三經注疏》,第304頁。
[107] 朱熹:《詩集傳·邶風·谷風》,第21頁。
[108]《毛詩正義·鄭風·有女同車》,《十三經注疏》,第341頁。
[109] 朱熹:《詩集傳·鄭風·有女同車》,第52頁。
[110]《毛詩正義·秦風·小戎》,《十三經注疏》,第370頁包養妹。
[111]《毛詩正義·豳風·狼跋》,《十三經注疏》,第400頁。
[112]《毛詩正義·小雅·鹿鳴》,《十三經注疏》,第406頁。
[113]《毛詩正義·小雅·南山有臺》,《十三經注疏》,第419頁。
[114] 朱熹:《詩集傳·小雅·南山有臺》,第111頁。
[115]《毛詩正義·小雅·車舝》,《十三經注疏》,第482頁。
[116]《毛詩正義·小雅·隰桑》,《十三經注疏》,第495頁。
[117]《毛詩正義·年夜雅·皇矣》,《十三經注疏》,第519‒522頁。
[118] 朱熹:《詩集傳·年夜雅·皇矣》,第185頁。
[119]《毛詩正義·年夜雅·假樂》,《十三經注疏》,第540‒541頁。
[120] 黃玉順:《由善而美:中國美學意識的萌芽——漢字“美”的字源學考核》。
[121] 黃玉順:《由善而美:中國美學意識的萌芽——漢字“美”的字源學考核》。
[122]《毛詩正義·邶風·凱風》,《十三經注疏》,第302頁。
[123] 朱熹:《詩集傳·邶風·凱風》,第19頁。
[124]《毛詩正義·齊風·還》,《十三經注疏》,第34包養價格9頁。
[125]《毛詩正義·小雅·車舝》,《十三經注疏》,第482頁。
[126] 朱熹:《詩集傳·小雅·車舝》,第162頁。
[127] 朱熹:《詩集傳·周南·關雎》,第2頁。
[128] 朱熹:《詩集傳·邶風·匏有苦葉》,第20頁。
[129] 徐中舒主編:《甲骨文字典》,成都:四川辭書出書社1989年版,第295頁。
[130] 朱熹:《詩集傳·邶風·擊鼓》,第19頁。
[131]《毛詩正義·年夜雅·崧高》,《十三經注疏》,第567頁。
[132] 朱熹:《詩集傳·年夜雅·崧高》,第213頁。
[133]《尚書正義·虞書·舜典》,《十三經注疏》,第131頁。
[134] 黃玉順:《由善而美:中國美學意識的萌芽——漢字“美”的字源學考核》。
[135]《毛詩正義·周南·關雎》,《十三經注疏》,第273頁。
[136] 朱熹:《詩集傳·周南·關雎》,第1頁。
[137]《毛詩正義·周南·兔罝》,《十三經注疏》,第281頁。
[138] 朱熹:《詩集傳·周南·兔罝》,第5頁。
[139]《毛詩正義·檜風·匪風》,《十三經注疏》,第383頁。
[140]《毛詩正義·魯頌·泮水》,《十三經注疏》,第612頁。
[141]《毛詩正義·鄭風·緇衣》,《十三經注疏》,第336頁。
[142]《毛詩正義·鄭風·叔于田》,《十三經注疏》,第337頁。
[143]《毛詩正義·鄭風·清人》,《十三經注疏》,第339頁。
[144] 朱熹:《詩集傳·鄭風·清人》,第50頁。
[145]《毛詩正義·鄭風·遵亨衢》,《十三經注疏》,第340頁。
[146]《毛詩正義·鄭風·女曰雞鳴》,《十三經注疏》,第340頁。
[147]《毛詩正義·魏風·葛屨》,《十三經注疏》,第357頁。
[148]《毛詩正義·唐風·綢繆》,《十三經注疏》,第364頁。
[149]《毛詩正義·唐風·羔裘》,《十三經注疏》,第365頁。
包養網推薦
[150]《毛詩正義·小雅·車攻》,《十三經注疏》,第428頁。
[151] 朱熹:《詩集傳·小雅·車攻》,第117頁。
[152]《毛詩正義·小雅·正月》,《十三經注疏》,第442頁。
[153]《毛詩正義·小雅·何人斯》,《十三經注疏》,第455頁。
[154]《毛詩正義·小雅·巷伯》,《十三經注疏》,第456頁。
[155] 朱熹:《詩集傳·小雅·巷伯》,第145頁。
[156]《毛詩正義·小雅·年夜田》,《十三經注疏》,第476頁。
[157]《毛詩正義·年夜雅·生平易近》,《十三經注疏》,第530頁。
[158] 朱熹:《詩集傳·年夜雅·生平易近》,第191頁。
[159]《毛詩正義·年夜雅·桑柔》,《十三經注疏》,第559頁。
[160] 朱熹:《詩集傳·年夜雅·桑柔》,第208頁。
[161]《毛詩正義·召南·江有汜》,《十三經注疏》,第292頁。
[162]《毛詩正義·衛風·考槃》,《十三經注疏》,第321頁。
[163]《毛詩正義·陳風·墓門》,《十三經注疏》,第378頁。
[164]《毛詩正義·小雅·四牡》,《十三經注疏》,第406頁。
[165]《毛詩正義·小雅·四月》,《十三經注疏》,第463頁。
[166]《毛詩正義·小雅·車舝》,《十三經注疏》,第483頁。
[167]《毛詩正義·小雅·白華》,《十三經注疏》,第496頁。
[168]《毛詩正義·年夜雅·行葦》,《十三經注疏》,第534頁。
[169]《毛詩正義·魏風·園有桃》,《十三經注疏》,第357頁。
[170]《毛詩正義·年夜雅·卷阿》,《十三經注疏》,第547頁。
[171]《毛詩正義·小雅·巷伯》,《十三經注疏》,第458頁。
[172]《毛詩正義·年夜雅·崧高》,《十三經注疏》,第567頁。
[173]《毛詩正義·年夜雅·桑柔》,《十三經注疏》,第560‒561頁。
[174]《毛詩正義·小雅·節南山》,《十三經注疏》,第441頁。
[175]《毛詩正義·年夜雅·烝平易近》,《十三經注疏》,第569頁。
[176]《毛詩正義·年夜雅·崧高》,《十三經注疏》,第567頁。
[177]《毛詩正義·陳風·東門之池》,《十三經注疏》,第377頁。
[178] 朱熹:《詩集傳·陳風·東門之池》,第82頁。
[179]《毛詩正義·小雅·何人斯》,《十三經注疏》,第455頁。
[180] 朱熹:《詩集傳·小雅·何人斯》,第143、144頁。
[181] 朱熹:《詩集傳·周南·關雎》,第2頁。
[182] 參見袁梅:《詩經譯注》,濟南:齊魯書社1985年版,第578頁。
[183]《毛詩正義·年夜雅·崧高》,《十三經注疏》,第567頁。